跳至主要內容

一本关于死亡、自由、孤独、无意义的心理学——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》(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) 作者:欧文·亚隆(Irvin Yalom) 人的一生都要面对四种主要焦虑:死亡焦虑、自由焦虑、独孤焦虑、无意义感焦虑。

 


一本关于死亡、自由、孤独、无意义的心理学——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》(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) 作者:欧文·亚隆(Irvin Yalom) 人的一生都要面对四种主要焦虑:死亡焦虑、自由焦虑、独孤焦虑、无意义感焦虑。 在这本书中,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、实证研究、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,围绕这四个“生命的终极关怀”,逐一进行深入探讨,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。 一、关于死亡 死亡有两个基本命题: 1、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,它们同时存在,而不是先后发生。死亡在生命的表层下持续骚动,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。 2、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,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头。自人类以文字记录思想之初,就有一条令人敬仰的思想线索,强调生命与死亡的交织。 事物终会消逝,我们害怕消逝,但就算要面对消逝,我们必须活下去,这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之一。 我们从出生时就开始死亡,终点从起点就已经开始。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而对于死亡的毕生思考会使生命更为充实丰富,而不是使其贫瘠枯竭。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,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救人。 马丁·海德格尔认为,我们对个人死亡的意识作用起到一种鞭策作用,促使我们从一种存在模式转移到更高级的模式。他认为,世上有两种基本存在模式:忘失的存在状态、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。 前者即活在事物的世界里,沉浸于日常琐事:此时的人“降低了层次”,专注于“无所事事的闲聊”,迷失在“他者”之中,任由日常世界摆布,只关心事物应该的样子; 后者,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应该的样子,并为之感到新奇。 人通常活在第一种状态中,而依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变、无法挽回的状况、某些特定的紧急体验,才能使人受到震撼,将人从第一种日常猛拉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。 在这种紧急体验中,死亡是其极致:死亡是使我们有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的处境。 想象一下完全不考虑死亡的生活,生命会丧失热情,此为死亡的观念对生命的积极贡献。 二、关于自由 人类不仅仅是自由的,而且注定是自由的。 进一步说,自由的概念扩展到不仅要为世界负责,还要为个人的生活负责,不仅仅是为个人的行动负责,也要为不作为负责。 个体拥有创造自身生活的自由,有个体欲望、选择和行动的自由,以及改变的自由。 承担责任是改变的先决条件,当一个人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愿望和决定的时候,也就是完全面对责任的时候。 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,这是很寂寞的。 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作者,意味着不再相信有人可以创造和保护自己,自我创造的行为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孤独感。 三、关于孤独 存在孤独,指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。 人无法逃避孤独,无法消除孤独。但面对孤独才能让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深刻的、有意义地彼此关联,关系能够舒缓根本而普遍存在的孤独感。 最好的关系是个体以彼此无所求的方式建立关联,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真正的建立关系,就必须真正的倾听对方,抛弃所有对对方的预设和偏见,允许自己受到对方反应的影响。 若要以无所求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,就必须放下或者超越自我。 弗洛姆认为,成熟的爱遵循的原则是“我因爱人而被爱”,爱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。它是给予,给予表现了一种力量和丰富。当人给予时,他使别人生命中的某样东西焕发了生机,而这生机会返还给他。 在真正的给予中,人无法不接受返还。给予使得另一个人也成为付出者,两个人共享他们引入生命中的点点生机带来的快乐。 四、关于无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 这是一种对普遍意义的追问(即询问生命总的来说是否有意义),或者说是在追问生命是否至少能够纳入逻辑上内在统一的模式中。 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这是另一种世俗的意义,即追寻目的性。 具有普遍意义感的个体,通常会体验到一种与之对应的世俗意义。但一个人也可以在缺乏普遍意义系统的情况下,具有个人意义感。因为认知局限性,人类可能无法发现其所处情境的普遍意义,因为普遍意义处于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维度之上。 但也许我们可以不再追问“我们为什么而活”这个问题,我们却没有办法不去追问“我们该如何而活”的问题。人们如何能够构建自身的意义,而且这个意义要足以支撑个人的生命? 退后一步观看生活,但如果这一步迈得过大,就潜在着某种有害的东西。当我们从生活中抽离,成为疏离的旁观着时,所有的事情就变得无关紧要。这个位置被称之为宇宙视角,一方面,它的逻辑无懈可击,另一方面,这个视角让生命的活力枯竭。 无意义感是一种经验状态,虽然它似乎让所有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事情变得毫无意义,但是它只是在我们用宇宙视角观察生活时才会起作用。 当下的怀疑无损于过去重要之事的真实性。即从宇宙观点来看待一生,并不会损伤生命其他时刻的重要事物,过去的经验和当时个体赋予的生活的意义,并不因为此时你看待它的观点而被剥夺。 不管是什么带来了无意义感,治疗的答案就是参与。全身心的参与生活不仅可以消除宇宙观点带来的无意义感,还可以提高个体以某种和谐的方式完成生活的可能性。 组建家庭,照顾他人,构思和参与项目,去发现、创造、建设,所有这些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的参与都能够带来双重回报:它们能够丰富个体,并且可以缓解由存在的残酷现实直接造成的强烈不安。 追寻生命的意义并无教益,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,让疑问随水流逝。 最后,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对思考生命和存在有所帮助。
图像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哲学家汉娜·阿伦特的话,阐述她所描绘人物的关联性

  哲学家汉娜·阿伦特的话,阐述她所描绘人物的关联性——以及她自己的人生: “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,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。这种启明或许不来自理论和概念,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、闪烁而又很微弱的光亮。这光亮源自某些男人和女人,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。他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,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。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暗的眼睛,几乎无法告知人们,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。”

人文主义(英语:Humanism),又译人本主义、人类主义[1]、人道主义[2][3](译为人道主义时常与另一种人道主义(英语:Humanitarianism)混用)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为哲学理论的世界观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,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,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[4]

  人文主义 [ 编辑 ] 105种语言 条目 讨论 简体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工具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 需要 编修 ,以确保文法、 用词、语气 、 格式 、 标点 等使用恰当。   ( 2013年11月25日 ) 请按照 校对指引 ,帮助 编辑 这个条目。( 帮助 、 讨论 ) 此条目 可参照 英语维基百科 相应条目来扩充 。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,请协助 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。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,也不要翻译不可靠、低品质内容。依 版权协议 ,译文需 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,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{{ Translated page }} 标签。 哲学 系列 人文主义 Happy Human 人文主义概述 人文主义者列表 历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德国人文主义 法国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宣言 世俗人文主义 世俗人道主义委员会 《 世俗人文主义宣言 》 阿姆斯特丹宣言 宗教人文主义 基督教人文主义 人道犹太教 佛教人道主义 组织 国际人道和伦理联合会(IHEU) 美国人文主义学会 英国人文主义学会 英国世俗协会 德国人文主义协会 相关条目 伦理教化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主义 自然神论的人文主义 宇宙论的人文主义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新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的人文主义 完整人道主义 超人类主义 个人主义 后人类主义 反人文主义 哲学主题 查 论 编 人文主义 (英语: Humanism ),又译人本主义、人类主义 [1] 、人道主义 [2] [3] (译为人道主义时常与另一种 人道主义 (英语: Humanitarianism )混用)是一种基于 理性 和仁慈为 哲学 理论的 世界观 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,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,并通过理性 推理 来指导 [4] 。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,以仁慈 博爱 为基本价值观。个人兴趣、尊严、思想自由、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,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。同时,与 人本主义心理学 和 人道主义 关系密切。 除了一般 无宗教 的世俗人文主义外,也存在有宗教的人文主义,在各个主要宗教中,人文主义一般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。有些人文主义还认为,人有需要参加仪式和规则,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。相比 唯物主义 ,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;另一方面,人文主义注重理性。因此,有 无神论 的人文主义者认为,和